山东烟台,某置业公司的办公室里,薛某(化名)盯着电脑屏幕,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几秒。刚刚的人事通知还压在心底——他被调离了原来的岗位。
"既然公司这么对我,那也别怪我。"
他点开客户资料库,熟练地导出1200条信息——姓名、电话、身份证号,这些曾经需要权限才能接触的数据,此刻正安静地躺在一个Excel表格里。三天后,这些信息以每条0.8元的价格,卖给了做电话推销的叶某。
总价:1000元。
代价:刑事犯罪。
数据泄露的「低成本」与「高代价」
这起案件看似普通,却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企业内部的数据安全防线,往往最容易被「自己人」击穿。
泄密成本极低:一个U盘、一次邮件转发、甚至一张手机拍照,就能让大量敏感数据流出。
法律代价极高:根据《刑法》第253条,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,情节严重的可处3-7年有期徒刑。
薛某和叶某的交易金额虽小,但涉及的1200条敏感信息已远超刑事立案标准。他们的故事,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:数据安全不是「防黑客」,而是「防人性」。
安得卫士的「反人性」防护策略
传统的安全方案往往关注外部攻击,却忽略了更危险的「内鬼」。安得卫士的解决方案,从「人」的角度出发,让数据即使被拿走,也无法被滥用。
1. 「拿不走」——数据枷锁
l 敏感字段自动加密:身份证、手机号等关键信息在数据库中实时加密,即使导出也是乱码。
l 离职自动锁死:员工账号一旦停用,所有权限立即回收,无法再访问任何数据。
2. 「卖不掉」——溯源威慑
l 隐形水印:所有文档、表格都嵌入员工ID+时间戳,泄露后可直接定位责任人。
l 操作日志铁证:谁在什么时候查看了哪些数据,系统全程记录,无法篡改。
3. 「用不了」——行为管控
l 异常操作拦截:非工作时间批量导出、陌生设备登录等行为,系统自动阻断并报警。
l 外发渠道封堵:微信、QQ、网盘等传输敏感文件时,自动拦截或强制加密。
企业该如何行动?
l 加密比权限更重要:即使员工能「看到」数据,也要确保他们「带不走」。
l 审计比信任更可靠:没有人应该被完全信任,系统日志才是终极证人。
l 预防比追责更省钱:一起数据泄露案的损失,可能远超全年安全预算。
“薛某的案件不是个例,”安得卫士的安全专家说,“每家企业都可能有一个「愤怒的员工」,但我们可以确保,他们的愤怒不会变成数据灾难。”